还有 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附件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二零二三年《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目录2-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3-4-5-6-8-8-9-四、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品质.…10-五、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一11-第三部分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一13-13-三、健全绿色低碳标准计量体系..·-14-16-一、建立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一19-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20-《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22-第五部分创新示范彰显深圳特色·一24-三、碳中和绘就绿色发展新愿景.…《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前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侯变化工作,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侯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全面介绍2022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与要求、实践与行动、成就与贡献,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也是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国家气侯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抢抓机遇、先行示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在国内城市中均处于较优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1.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76万辆,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碳普惠用户超600万,碳市场配额流转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碳交易试点第一。“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衔接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重道远。为系统梳理“十三五”时期以来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部署与成果,重点介绍深圳2022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亮点和成效,分享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经验,加强省市间的交流学习,特发布本报告。《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第一部分积极减缓气候变化深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减缓气候变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高生态系统碳汇水平,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全市控制温室气体能力显著提升,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迈入国际先锋城市行列。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叶8”产业集群迅猛发展。近年来,深圳着力构建低排放、低消耗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绿色产业转型为动力拉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已纳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攀上1.3万亿元台阶,占GDP比重首次突破四成。1400013.6%14%1200010.6%12%10000919%88%10%80006.9%60006%400031%20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图1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情况-2-《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绿色低碳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发布《深圳市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低碳产业新格局。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性发展,累计建成新能源创新载体超百家。着力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水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理、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领先全国。2022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1730.62亿元,同比增速达16.1%。现代服务业增长动力十足。大力培育适应信息经济和创新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22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6.3%,增速快于全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增加,2022年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17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5家,居全国城市第二。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市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供应链14家,绿色园区2个,绿色产品92种,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3家,制造业竞争力稳步增强。二、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健全能源“双控”机制。深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率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制度,将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作为各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印发实施《深圳市用能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在全省率先试行用能预算管理,建立本地化用能预算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控煤、减油、增气、增非化石、输清洁电”,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格局。加快清洁-3-《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电源项目建设,建成投产大唐宝昌燃气热电扩建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在超大型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后全量焚烧。加快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广应用,开展氢能应用示范,已建成加氢站3站,首个国际氢能产业园在盐田区正式揭牌。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印发《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2万个,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在国内城市领先。积极推进盐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G加注中心建设,实现国际船舶保税LNG首船加注。专栏1:深圳市盐田区国际氢能产业园2022年10月,深圳首个国际氢能产业园在盐田正式揭牌。作为市级氢能产业园,该园区是盐田区打造国际科技零碳城的核心区和启动区,为辖区氢能产业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共享设施,还将在加速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氢能产业链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盐田区率先编制了区级《盐田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将以特色应用场景带动氢能产业发展,围绕“一园”核心,打造“两区”样板,建设“四站”保障,搭建“三载体”和“四平台”为支撑,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打造以氢能为抓手的绿色盐田。三、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大工业节能减排力度。开展节能诊断,推动重点用能行业和领域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动“散乱污危”企业整治,严格“散乱污危”企业禁入机制。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当前全市已无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淘汰的12个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在全省率先印发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专项方案,推动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风险源实现“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污染《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防治。2016年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385家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211家企业能效对标,完成383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1114家企业已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城市建筑绿色化进程。率先要求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2022年,108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年节约电力1561万千瓦时。建设全市建筑碳排放管控平台,完成1.2万栋重点建筑基础信息和能耗数据的匹配、分析工作。2022年,全年新增绿色建筑1816万平方米,全市绿色建筑项目累计超过1500个、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在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推进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100%纯电动化,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76万辆,纯电动物流配送车保有量超9万辆,是全球新能源电动货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发展。加快绿色港口建设,落实国家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全面完成轮胎式龙门起重机“油改电”工程,岸电覆盖率达到87%,岸电设施数量在全国沿海港口领先。建成国内单体运输机场规模最大的充电桩群,完成飞行区柴油车辆改造650台,机场“双碳”评价等级全国最高。大力促进绿色出行,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8%,全市累计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超2000公里。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水平提高森林碳储量。重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低效林改造、中幼龄林抚育和薇甘菊防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2022年,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670.72公顷,森林抚育600.948-5-《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公顷,薇甘菊防控5100公顷。开展2022年度深圳市森林资源碳汇监测评估,构建深圳森林资源碳汇监测评估技术体系。目前,深圳森林覆盖率达39.2%,形成了森林进城、绿意满城的绿色格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推进“四带、八片、多廊”的城市架构,形成了蓝绿为底、疏密有致、山海连城、四季有花的城市特色风貌。打造“世界著名花城”行动计划,优化花景项目评价标准,提升花城规模效应。目前,已建成各类公园126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道总长度达3120公里,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严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全市陆域自然保护地25处,面积占市陆域面积的23.9%。持续深化红树林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废弃物低碳化处置。加强污水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建成污泥深度脱水设施24座,全市污泥实现全面本地化处置。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立建筑废弃物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建筑废弃物规范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健全深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责任制度和法律体系,构建全市动力电池合规回收利用网络,支持开展电池回收利用业务合作,有效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培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促进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当前,全市累计动力电池回收量已达到7万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6-《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有效控制农业源排放。强化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组织并指导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指导控制畜禽养殖的甲烷排放。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政策,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7-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